解码川西多彩文化,筑牢民族团结根基|西安工业大学“川流步西”解码川西多彩文化“川”越之旅
在国家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宏观背景下,川西作为藏、羌、彝等多民族聚居地,既是民族文化交融的重要地带,也是文化传承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区域。为深入探寻川西多彩文化底蕴,推动传统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播,西安工业大学“川流步西”解码川西多彩文化“川”越之旅暑期社会实践队于7月12日至18日,在四川开展了为期7天的实践活动。
(图为实践队员于双创楼前合影 单明宇供图)
7月12日,实践队首站抵达绵阳市博物馆。在“绵阳汉晋历史陈列”中,东汉铜马的雄浑姿态、青铜摇钱树的神话寓意,让队员们直观感受蜀道商旅的历史印记;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里,悠扬的文昌洞经音乐流淌,展现出绵阳作为“文昌文化发源地”的千年文脉。古物不再是冰冷的陈列,而是可触可感的岁月叙事,为队员们打开了理解川西历史的第一扇窗。
(图为实践队员于绵阳博物馆参观照片 黄嘉璐、单明宇供图)
7月13日,实践队前往北川传习所,与羌族非遗“深度对话”。队员们用五彩丝线绣制羊角纹、祥云纹,在细密针脚中体会“以针为笔,以线为墨”的匠心。
(图为实践队员于北川传习所实践照片 黄嘉璐供图)
7月14日,草编传承人带领大家体验草编,从选草、熏蒸到编结,一根普通草茎在指尖化为精巧蚂蚱。传承人朴素的话语,让队员们读懂非遗不仅是技艺,更是民族与自然共生的智慧。
(图为实践队员于羌族草竹编体验培训中心实践照片 黄嘉璐、单明宇供图)
7月15日,成都川剧艺术文化中心的表演将实践推向高潮。变脸艺人行云流水的脸谱变换、喷火绝技点燃的热烈气氛,长嘴铜壶“苏秦背剑”“凤凰三点头”的茶艺招式,搭配三才盖碗的灵动翻转,展现出巴蜀文化“刚柔并济”的特质。
(图为实践队员于成都川剧艺术文化中心实践照片 单明宇供图)
7月16日,四川博物院成为探寻巴蜀文明的“立体教科书”。色彩斑斓的民族服饰、精美绝伦的手工艺品,让队员们对四川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,也深刻认识到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性。
(图为实践队员于四川博物院实践照片 黄嘉璐、单明宇供图)
7月17日,实践队走进崇州北溪民族文化村,在彝族“文化小课堂”学习彝语、学唱民歌,亲手绘制漆器纹样,夜晚围着篝火跳达体舞,在饮食、歌舞、手工艺的沉浸式体验中,感受彝族文化的鲜活与热情。
(图为实践队员于崇州北溪民族文化村实践照片 单明宇供图)
7月18日,实践队来到金沙遗址博物馆。太阳神鸟金饰的璀璨、玉璋的温润,静静诉说古蜀文明密码;“青·韵”特展里,各色青色古物串联起美学脉络。
(图为实践队员于金沙遗址博物馆实践照片 单明宇、黄嘉璐供图)
此次实践从羌族羌绣、草编到彝族漆器,从川剧绝活到博物馆古物,川西文化多元魅力的背后,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沉淀,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注脚。这一探索既让青年学生厚植文化自信,也为民族文化传播搭建了青年桥梁,真正实现了“在行走中学习,在传承中成长”。(文:李嘉元、邢粲然,图:单明宇、黄嘉璐,指导教师:韩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