滨州邹平孙镇:产业引擎驱动增收路 乡村振兴绘就新图景
乡村振兴,产业是根基。邹平市孙镇立足土地资源优势,以壮大村集体经济、带动村民增收为核心,依托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,创新培育特色农业发展工程。通过“特色种植+生态养殖+产业融合”的三维发展路径,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、提升产品附加值,大力发展农产品初加工与精深加工,走出一条质量兴农、绿色兴农的特色发展之路。
特色种植添活力,药香花香绕田间
作为传统农业大镇,孙镇近年来在特色种植领域持续发力,精心培育中药材、经济作物等优势产业,形成了怀家村瓜蒌与蒲公英、大三村油菜籽、曹王村玫瑰花、时家村西瓜等“一村一品”的差异化布局,为乡村经济注入了蓬勃活力。
在刘张村金银花种植基地里,23亩金银花正趁着夏日的热力使劲舒展着腰肢。翠绿的枝叶间,星星点点的白花挤挤挨挨,带着晨露的清香在风里轻轻摇晃,远远望去,像给田野罩上了层薄薄的雪纱。村民们挎着竹篮在花丛中穿梭,指尖在枝条间轻巧一捻,带着露水的花朵便簌簌落进篮中,手起手落间,满篮都是沁人心脾的香。
刘张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刘恒强站在田埂上,看着这一片热闹的白,低头闻闻花香,眼角的笑纹里都盛着暖意。为了让这缕清香走得更远,村集体投资1.3万元建成了烘干车间。崭新的设备闪着金属的光泽,等着把鲜灵的花朵酿成更醇厚的芬芳。“以前花摘下来得赶紧卖,遇上阴雨天就愁得慌。”刘恒强说道,“现在好了,烘得干干爽爽,装在漂亮的盒子里,这‘金银’花才算真的成了咱手里的宝呢!”
因地制宜兴养殖,跑出产业加速度
在养殖业发展中,孙镇坚守“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”理念,探索出林下养殖、庭院养殖等特色模式,不仅让沉寂的土地焕发新生,更让生态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,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。
坡庄村党支部书记马红军带着采访人员走进庆淄路旁的杨树林,400余只大白鹅正在树荫下踱步觅食,不时发出清亮的叫声。“这片树林以前就是普通绿化带,我们投资2万多元搞起林下养鹅,利用天然遮阴和草料资源,养殖成本降了不少,绿化带成了‘绿色银行’。”马红军说。养殖员田瑞达接过话茬:“咱的鹅全天在林间活动,肉质紧实有嚼劲,根本不愁卖。”按每只鹅12元一斤、4个月出栏一批计算,年增收可达3万元。
距离坡庄村不远的前刘村,则把目光投向了庭院经济。村“两委”盘活村委后院闲置厂房,投入10万余元发展肉兔养殖,首批100只种兔已长势喜人。“肉兔养殖周期短、见效快,从幼兔到出栏只要70天。”村党支部书记刘立民给采访人员算了笔明细,“按一年出栏8批、每只售价35-40元算,每批能为村集体增收5000元,一年下来就是4万元。”更让村民安心的是,村里与企业签订了订单合作协议,“党支部-企业”的模式让销路有了十足保障。
跨村联建聚合力,抱团共闯致富路
在孙镇,各村都铆足干劲发展特色产业,但对于基础薄弱的村庄而言,单打独斗往往面临资金短缺、技术不足、销路狭窄等难题。“抱团发展”成为破解困境的关键一招。
站时家责任区的规划图前,一片现代化食用菌种植基地的蓝图格外醒目。这个辖6个村庄的责任区,各村发展不均衡,为打破壁垒实现共同增收,责任区组织各村党支部书记分析优势、外出考察、集中研讨,最终决定以时家村为牵头,联合霍坡、岳官、罗家、孟坊四村,共同打造食用菌种植项目。
“我们创新采用‘跨村联建’模式,整合五村资源抱团发展。”时家责任区主任高琪超介绍,项目计划投资5万元,购置优质菌棒20吨,建设标准化种植大棚。每个大棚预计产菇6万斤,市场价每斤2元,毛收入可达12万元,扣除成本后纯收益约5万元。时家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时少彬看着规划图满心期待:“专家说这项目见效快、收益稳,咱就盼着早日开工,一起挣上‘合作钱’!”
从郁郁葱葱的林下鹅场到整洁有序的庭院兔舍,从飘香田间的特色作物到联建共富的产业基地,孙镇正用实干与智慧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添墨加彩。孙镇党委书记郭良鹏表示:“发展产业必须谋定而后动,每个项目都要经过充分论证。就像下棋,既要走好眼前步,更要谋好长远局。乡村振兴没有固定模式,关键是因地制宜、因村施策。我们聚焦特色种养、资源盘活、抱团发展三大方向,积极探索出符合孙镇实际的产业振兴路。下一步,我们将持续完善产业规划,强化技术支撑,拓宽销售渠道,让这些项目真正成为强村富民的‘金钥匙’,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。”
如今的孙镇,正以现有产业为基础,在品种改良、品质提升、品牌打造上持续发力,推动特色农业向规模化、标准化、品牌化迈进。在产业升级的赛道上,孙镇的乡村特色产业既能“铺得开”,更能“走得远”,让村集体增收的路子越走越宽,让乡村振兴的图景越绘越美。(李敏、李怡然)
延伸 · 阅读
- 2025-07-22滨州无棣:“三个关键点
- 2025-07-22滨州无棣:多措并举推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