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穗摇曳映舒兰 中国三星助农添新翼

2025-09-24 20:02 www.qilucj.com 作者:综合 来源:东方财经网

九月的舒兰大地,迎来了一年中最富饶的时节: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枝头,稻浪在秋风中翻滚,形成一片金色的海洋。在舒兰双河村的稻田里,机声隆隆,联合收割机往复穿梭,割稻、脱粒、装车一气呵成,转眼间,稻穗归仓。

丰收的喜悦,不仅来自沉甸甸的稻穗,更源自中国三星“科技新农机项目”为这片黑土地注入的新动能。这份科技赋能,让这个曾经的传统农业乡村,书写着现代农业的崭新篇章。

image.png

现代化农机助力双河村秋收好“丰”景

从“靠天吃饭”到“科技掌舵”

双河村地处吉林省舒兰市黑土地核心区,拥有耕地面积6000亩。过去几十年里,双河村的农业生产始终围着“传统”转:全村种植以散户为主,地块分散,规模从几亩到几十亩不等,收割靠人工加小型手扶拖拉机。

如今,先进农机的引入,让双河村收割效率大幅提升。以往收割一亩水稻,需要1-2个壮劳力搭配1台小型手扶拖拉机,从早忙到晚才能完成收割、脱粒、装袋,人工成本加机械油耗,每亩费用达350元。

而现在,村里的联合收割机凭借“一体化作业”优势,彻底改写这一局面:一台收割机配备1名操作员,每天可稳定收割近16亩水稻,平均每亩耗时仅约30分钟,成本更是降到150元。

双河村的效率变革,背后是中国三星“科技新农机项目”的精准赋能。2024年,中国三星联合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共同启动这一项目,首站地便落在了吉林省舒兰市。

中国三星不仅为项目提供了关键资金支持,在助力舒兰双河村党支部成立弘远农机综合服务有限公司的同时,还针对当地耕地需求,联合专业机构为农机公司筛选出适配的农机设备——22台套先进设备,涵盖“耕、种、管、收”四大环节。

image.png

无人机进行飞防作业

从“一次性投入”到“持续性增收”

对双河村而言,中国三星“科技新农机项目”的价值,不止于“送设备”,更在于为双河村搭建了“能赚钱、能持续”的增收机制——中国三星在项目设计中,始终聚焦“培育乡村内生动力”,通过助力村集体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,让农机从“生产工具”变成了“增收引擎”。

如今,新成立的双河村农机服务公司,相当于村集体的“大队长”,村民入股当“队员”,建立了“村集体运营+农户受益”模式,既为散户提供菜单式服务,又与合作社和种粮大户签订全程机械化订单,并推动农机从“自家使用”拓展为“对外服务”,形成了可复制的盈利模式。村党支部书记尤双印介绍,“村民可以把地交给合作社,从播种、收割到销售实现全流程托管,种地变得更省心”。

image.png

现代化农机助力双河村春耕

目前,农机公司2025年秋收累计收割面积超千亩,已创收超20万元,这意味着,农机设备不再是“一次性投入的资产”,而是能持续赚钱的“活资产”。

image.png

收割、脱粒、装车全程机械化作业

机制的创新,最终惠及的是每一户村民。“有了现代化机械,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农忙再也不用来回跑,挣钱种地两不耽误”尤双印表示,“未来,等农机公司分红,村民还能多拿一份收益,实现‘一份土地、两份收成’”。据了解,现在双河村全村人均收入已达19000元,较去年增长1500元。账本上的数字,藏着村民实打实的幸福感。

这种“合作社+农机公司+农户”的模式,让三星突破了传统帮扶“给一次钱、帮一次忙”的局限:农户有了稳定的收益渠道,农机公司则通过市场化运营实现持续盈利,让“输血”变成了“造血”。

中国三星“科技新农机项目”播下的“科技种子”,正结出累累硕果。如今,双河村这一模式已成为“科技新农机项目”的示范样板,成功复制到甘肃省礼县、榆中县,河南省汝阳县,陕西省佛坪县,湖南省湘阴县等中国三星“科技新农机项目”落地区域,“双河范式”正从“一地经验”变成“多地实践”。

夕阳下的双河村,老人们轻抚着现代化农机感慨“种地再也不用拼力气”,年轻人拿着手机直播新米加工过程,订单提示音此起彼伏。中国三星通过科技赋能、机制创新,不仅改变了双河村的农业生产方式,更激发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。未来,随着科技兴农力量的持续汇聚,这片黑土地必将迎来更加丰饶的明天,乡村振兴的道路,也正越走越宽广、越走越坚实。

收藏 举报

延伸 · 阅读

免责声明:1、凡本网专稿均属于齐鲁财经网所有,转载请注明“来源:齐鲁财经网”和作者姓名。 2、本网注明“来源:×××(非齐鲁财经网)”的信息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若侵权本网会及时通知用户删除或强制删除相关信息。 3、齐鲁财经网为用户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,不构成投资建议;用户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与齐鲁财经网无关。4、齐鲁财经网友情提示:市场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