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西庐山市“颐养之家”:解锁家门口的幸福养老密码
中午时分,蛟塘镇芙蓉村的“颐养之家”饭香四溢。81岁的李大爷夹起一筷清炒时蔬,笑着对老伙伴说:“这青菜可是咱们自己种的,鲜着哩!”窗外菜园里,几位老人正提着水壶浇灌青翠菜苗,孩童的嬉笑声从活动室隐约传来——这温馨的一幕,正是庐山市创新养老模式“颐养之家”的生动缩影。在这里,曾经独居冷灶的“一人养老”模式,悄然转变为邻里相伴、互助共享的“抱团养老”新图景。
从独居到共融:抱团养老托起全龄幸福港湾
面对农村空心化与老龄化双重挑战,庐山市以“不离乡土、守望乡情”为核心理念,在城乡社区打造升级版“颐养之家”——“一老一小”幸福院。这一模式的核心突破,在于成功引导和支撑了农村老人从分散、孤寂的个体养老状态,向有组织、有互动、有依靠的集体互助养老转变。
在蛟塘镇芙蓉村,800平米的幸福院里开辟了代际互动空间:老人教孩童种植时令蔬菜,孩童为老人诵读故事,菜园变课堂,食堂成乐园。更重要的是,这里成为了老人们“抱团”的根据地。他们一起劳作、一起用餐、一起参与活动,日常的陪伴与照料在邻里互助中自然发生。一位腿脚不便的老人感慨:“以前一个人在家,饭都懒得做,现在这里热热闹闹,有人说话,胃口都好了,不舒服还有人及时搭把手。”
南康镇西湖社区则创新“祖孙课堂”,组织银发志愿者带领儿童学习书法剪纸,既传承技艺,更延续温情。在共同参与教学的过程中,老人们也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圈,从“各扫门前雪”变为“互帮互助、共同参与”,精神世界更加充实。
这种“老幼共学、互助共生”的模式,让空巢老人重拾天伦之乐,留守儿童获得亲情陪伴,更从根本上打破了农村老人传统的“原子化”生存状态,构建起稳定互助的“养老共同体”,破解了农村“代际隔离”之困。
幸福食堂:小餐桌承载大民生,更是抱团养老的纽带
“每月100元就能吃上热乎饭,比自己开伙还省心!”温泉镇通书院村唐家湾颐养之家的陈婆婆感慨道。“关键是不用一个人对着冷锅冷灶了,跟老姐妹老哥儿们一起吃饭,说说笑笑,饭菜都更香!”陈婆婆的话道出了幸福食堂的另一重价值——它是促成“抱团养老”最重要的社交纽带和情感联结地。
这座由闲置老屋改造的200平米空间里,11位老人每日享用三菜一汤的定制餐食。这不仅仅是解决一顿饭的问题,更是老人们每天固定相聚、交流信息、互相慰藉的宝贵时光,是“抱团养老”日常化的核心场景。
更贴心的是,针对腿脚不便的老人,志愿者组成“送餐小分队”风雨无阻送饭上门。而这些志愿者中,不乏身体较好的邻里老人,他们主动承担起照顾同伴的责任,形成了“老帮老、互助养老”的良性循环。
而支撑这惠民服务的,是创新的“四维资金链”:老人象征性自筹(仅市场价一半)、政府专项补贴、乡贤爱心捐赠、村集体托底保障。
通书院村通过“乡贤捐资+村民自管”模式,累计吸纳捐赠超2万元,让幸福食堂在低成本中高效运转。这种可持续的模式,为“抱团养老”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组织保障。
多元养老场景:绘就银发多彩生活,筑牢抱团养老之基
庐山市的“颐养之家”远不止于一顿暖心饭,更通过丰富的活动场景,将“抱团养老”的理念深深融入老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:
党建领航聚合力——通书院村党员带头组建服务队,端午包粽、重阳庆生,让节日成为情感纽带。这些集体活动不再是简单的慰问,而是老人们共同策划、共同参与、共享欢乐的“抱团节日”,极大地增强了归属感和凝聚力。
医养结合护安康——村医定期巡诊、健康档案动态管理,乡镇卫生院开通绿色通道。在健康监测和紧急救助方面,这种集体模式提供了个体养老难以企及的便利和保障,老人们互相提醒吃药、关注彼此身体状况,形成了非正式的“健康互助小组”。
田园养老乐身心——芙蓉村开辟“长者菜园”,老人种菜增收又健体,食材直供食堂降本30%。共同劳动不仅带来收益和健康,更让老人们有了共同的目标和话题,在协作中增进情谊,是“抱团养老”极具活力的实践形式。
精神家园润心田——从大塘村的棋牌戏曲角到通书院的书法阅览室,各村因地制宜打造文化空间。这些共享空间为老人们提供了丰富的“抱团”娱乐和精神交流平台,让他们的闲暇时光不再孤单。
延伸 · 阅读
- 2025-09-24九章云极DataCanvas东博会
- 2025-09-24中国科创 全球机遇——
- 2025-09-24威孚仕VFS Global再获双项
- 2025-09-245年=15年:熊大爷千店背
- 2025-09-24远光软件与天津工业大学
- 2025-09-24远光软件与腾讯云达成战